首页 >> 浮球

银行和地方抽干了温州实体经济血液0永安

时间:2022/09/07 22:55:01 编辑:

银行和地方抽干了温州实体经济血液?

?分类:经济 2013-09-10 15:59 阅读(21897)评论(53)编辑删除 当国内专家们都在为中国是否会发生经济危机而争得面红耳赤之时。对于温州人来说,危机已经不再是出版物上的名词,而是生活中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。面对这两年高利贷的崩盘、楼市的腰斩、担保链危机。温州人坦言:“我们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艰难的时刻。”

夜幕降临,温州主城区能看到很多灯光疏落、入住率不足的小区,温州人巨大的财富就沉淀在这些没有生机的建筑物上。过去两年,房价普遍下跌了30%,部分腰斩,而下降的趋势至今没有扭转。此外,制造业也元气大伤。只要到温州乐清黄华港看看那些成片废弃的船厂,到永强看到那些停工或者半停工状态的皮革厂、制鞋厂、钢管厂,你就明白,欣欣向荣只是这里的往事。

更要命的是,商业也凋零。最繁华的主干道温州车站大道,曾经抢手的商铺现在供过于求,租金下降了1/3;在永强最繁华的罗东大街上,每10家店铺大约有3家关门或者转让,附近的几条小街上,关门的酒行、餐馆也随处可见。由于工厂开工不足,连温州最大的公司正泰集团也裁员20%,大批外来人员返乡。曾经熙熙人流、大排档满街的景象已不再重现。

很多人对此惊愕,温州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商业之城,为何在金融改革试验实施一年后,企业的生存状况没有好转,反而在泥潭中越陷越深了呢?是谁抽掉了温州实业的血液?

都是房地产业惹的祸

2010年前后,温州的房价如脱疆的野马般一路狂飙,部分地区的房价已经接近10万元/平方米。很多温州企业主觉得从事制造业实在太辛苦。资料显示,企业利润率普遍只有5%到10%,远不如投资房地产业来钱快,于是纷纷将资金从实业中抽出,转投房地产业。笔者认为,温州的企业主们此举不仅把自己高位套在房地产业之上,而且还坐失了温州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契机。

自2011年9月,“眼镜大王”胡福林跑路,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大白天下后,温州社会开始出现信任危机。企业主们在面对债务不堪重负之后,纷纷抛售房产,意在快速回笼资金是首选。但一旦集中抛售出现,价格又会下跌。2011年秋季,温州房价开始暴跌。最具标志性的绿城广场,从9.5万元/平方米跌回到了开盘价4.5万元。机场大道上的富人区香缇半岛、中梁府等项目从每平方米六七万元跌到了3万元左右。除了这些明星楼盘外,普通的楼盘价格也下跌了30%左右。

2012年到2013年上半年,在刚需的支撑下,温州的楼市似乎是稳住了。很多人认为是触底了,但是现在感觉又要往下走。因为所有的人都想尽快抛售房产,以便回笼资金,以量换价肯定在所难免。与此同时,房子的供应还在增加。据一位接近温州市法院的人士透露,2013年7月,温州法院进入司法处置程序的房产已经有1.8万套,按每套平均100平米算就是180万平米,这已经是温州2到3年的新房供应量。这些注定要低价处置的房产,对温州的房价会产生可怕的影响。而房价一旦下跌,就意味着银行抵押贷款的额度会下降。每次房价下跌对那些资金链紧张的企业来说都是一场劫难。

笔者认为,温州房价暴跌之所以给当地经济带来重创,原因就是当时的政府部门太过重于发展房地产业,于是房地产业产生了暴利,而企业主们发现房地产业赚钱快,大家纷纷涌向地产业,最后当温州房价崩盘时,温州的制造业更加衰败凋蔽,再已经无法支撑起温州经济了。温州房价崩溃给我们启示是,依赖房地产业是条不归路,其他地方的政府必须引以为鉴,快速摆脱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,加快发展实体经济,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步伐。

都是高利贷和互保惹的祸

高利贷是温州经济的蛀虫。2010年5月,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高达6分(年利率72%)时,就引起有关专家们的警觉,因为6分利是崩盘的前兆。3年前温州的高利贷利息这么高,谁还愿意为实体经济5%-10%的利润而起早贪黑的工作呢?于是大家都把资金投向了高利贷行业。一些富裕的村庄把全村的钱都交给二三个人去放高利贷,现在这些财富化为乌有,几乎回到了20年前。现在正在其它地方上演。2013年,现在贵阳、成都等地方民间借贷的利率也到了6分。高利贷越是暴利,温州制造业越是衰弱。

此外,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,互保式担保贷款在江浙一带大行其道,企业在放大杠杆的同时,也将好企业和坏企业捆在了一起。复杂的互保链呈环状结构,第一圈5个企业,第二圈10个,一圈一圈下来会有几十家企业绑在一起,而其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出问题,最终会让所有的企业受到牵连。2012年12月,温州庄吉集团自曝涉及几十家企业、高达300多亿的银行担保债务链条,这时人们才意识到担保链已经把温州拖向了另一个危机。至今,没有人能说清到底有多少企业卷入互保链危机。而受到波及的也大多是资质相对良好的企业。

银行抽贷加速中小企业的死亡

2008年金融危机,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,是一道分水岭。政府4万亿相关刺激政策出台之后,表面上看温州的危机过去了,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。

2009年,温州地区的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成了风景线。过去都是企业找银行贷款,这次,是银行找上门、求着企业贷款。当时奉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在现实中变成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,不需要贷款的企业或者根本没有贷款资格的企业,都可以获得贷款。银行为了扩大放贷规模,企业之间互相担保贷款方式开始盛行。

但是好景不长,随着温州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的上升,银行开始惜贷、抽贷了。温州金融办的数据显示,2011年温州GDP和贷款余额的比为1:1.9,远远大于正常的1:1.3。2011年,温州银行的不良率只有0.37%,全国最低;2012年6月就到了2.69%,全国最高;2013年3月更是攀升到4.01%,这还不包括银行业展期的贷款。

于是银行要么变相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,企业若想在银行贷款2000万,常常需要1000万的存款放在银行,美其名曰存款抵押,实际上也是变相帮银行拉存款。要么抽贷,就是银行骗企业主先还钱,本来承诺要再贷的,后来还了就不贷了。这就直接造成2011年民间借贷崩盘。毫不夸张的讲,银行的猛烈抽贷加速了危机的爆发,广大中小企业的死亡。

很多专家和民众在发问,是谁抽掉了温州实体经济的血液,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倒闭和衰退?笔者认为,银行在危机发生时,猛烈的抽贷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,银行方面应该为此反思。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,这些年来漠视高房价和房利贷野蛮生长,白白坐失了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良好契机,造成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的恶果。而对于当地企业主来说,盲目投资风险较大的虚拟经济本身风险就大,再进行相互担保,更是把一大批人逼上绝路。互保方式在经济增长时可以相互取暖,但在经济形势趋恶的情况下却像传染病一样蔓延,甚是可怕。一斑览全豹,从温州危机的兴衰之路中,我们看到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命运。

上一篇:货币超发是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真实原因下一篇:中央政府给了地王们挥金如土的底气

相关资讯